九斤文学

繁体版 简体版
九斤文学 > [宋穿]准备造老爹的反 > 第31章 方腊投降

第31章 方腊投降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睦州青溪县如今已经成了浙东最引人注目的地方。

苛捐杂税压得百姓喘不过气,走投无路的人们纷纷投奔到此地。只因传闻这里有方家兄妹奉神女之命,专为拯救苍生而来。更令人称奇的是,这对兄妹似乎真有神力相助,朝廷派兵围剿数月,竟始终奈何不得。

正月里的青溪县一片繁忙景象。方家兄妹最初建立的庄园早已容纳不下源源不断投奔的流民,如今他们不仅攻占了青溪县城,更将周边县城尽数纳入麾下,将整个青溪县经营成了坚固的根据地。

方腊早已不是之前那个沉默寡言的庄稼汉子。如今统帅十万之众的他,眉宇间尽显威严。妹妹方百花则担起全军后勤重任,将粮草辎重打理得井井有条。

这夜,青溪县衙内灯火通明。方腊正召集王寅、石宝、邓元觉等将领商议军机。童贯大军已将他们团团围困,若非背靠险峻群山,恐怕早已城破人亡。

原本童贯主力在别处征讨,方家兄妹得以暗中积蓄力量。但随着几次出人意料的胜仗,他们的声势越来越大,投奔的流民也越来越多。这既带来了王寅等骁勇善战的将领,也带来了新的难题——粮草短缺。

虽然方百花已组织人手抢种粮食,但毕竟时日尚短。此前军粮多靠贩卖漆器所得银钱购买,可自从上月被童贯彻底围困后,这条补给线便被生生切断。眼下正值隆冬,粮仓里的存粮正一天天减少。

县衙内的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,烛火摇曳,映照出一张张紧绷的面容。

方腊负手立于地图前,眉头深锁,目光在童贯大军的包围圈上来回巡视。底下诸将沉默不语。

石宝按捺不住,猛地站起来。

“要俺说,干脆杀出去!横竖都是死,怕他个鸟!”

这员虎将身高八尺,作战时历来冲锋在前,悍不畏死,只是脾气也相当火爆。此刻满脸涨红,胳膊上青筋暴起。

旁边王寅连忙拽住他的胳膊,沉声道:“石兄弟,莫要冲动!童贯兵多将广,我军粮草又不足,贸然出击,只会白白折损弟兄们。”

石宝重重“嘿”了一声,在堂内来回踱步:“这也不行,那也不行,那将军你说怎么办?我石宝听你的!”

方腊依旧沉默。

实际上,他也在发愁。

他何尝不想突围?可麾下这十万之众,大多是走投无路的流民,之前的胜仗靠的是出其不意和埋伏设陷,若真要硬碰硬,他们如何敌得过童贯麾下久经沙场的河北精锐?强行冲阵,只怕会尸横遍野......

正踌躇间,县衙外突然传来方百花清亮的声音:“大哥!芸姐姐到了!”

方腊身躯一震,猛然抬头。

芸娘来了!她这一来,眼下的困局或许会有转机!

堂内众将亦纷纷起身,神情振奋。他们自然认得芸娘——这位从汴京而来的女子,背后站着一位手眼通天的人物,每每现身,必携奇谋良策、钱粮军资。方腊军中“奉神女之命”的传言,倒也不算虚言。

王寅投奔最早,深知这位姑娘的能耐。从起事之初的暗中扶持,到数次危局中的指点迷津,如果没有她的助力,义军断无今日之势。不知这回,她又带来什么样的妙计?

芸娘大踏步地跨进屋内,斗蓬上沾满了灰尘,黄歪歪一大片。

众人连忙拱手见礼,她却只摆了摆手,示意免礼。方腊亲自迎上前,请她上座。

“哥哥,芸姐姐刚到,我本想让她先歇息,可她执意要先见你。”方百花解释道。

“神女此次有何指示?”方腊迫不及待地问道。

芸娘端起桌上的粗瓷茶碗,仰头灌了一大口,这才缓过气来:“我这次来,发现原先的几条山路都被童贯的人封死了?”

“正是。”方腊苦笑,引她到了地图前,将眼下的困境细细道来。

芸娘上次来时,青溪县虽经战火,却仍生机勃勃。流民虽众,但人人眼中皆有希望。可如今,被围困月余,城中粮秣渐竭,百姓脸上已难掩惶然之色。

她静静听完,抬眸直视方腊双眼,开口:“你们这次——直接向童贯投降。”

此言一出,满堂皆惊!

——————

睦州州府内,童贯正仔细查看着案前的军报,眉宇间渐渐显出一丝不耐。这位权倾朝野的枢密使已在此驻扎半月有余,浙东的战事比他预想的要棘手得多。

半年前奉旨离京时,童贯可是信心满满。西北羌人那般凶悍的敌手他都平定过,区区流民作乱又算得了什么?官家赐宴时,他当庭立下了军令状,保证三月之内必能肃清贼寇。可如今期限早过,战事却陷入胶着。

尤其是这个方腊,起初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小股叛军。童贯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其他几处声势更大的起义上,只派了偏师监视。没想到半年过去,方腊竟成了最难啃的骨头。眼下虽已将其围困在青溪县内月余,却仍然拒不投降。

童贯心中暗恼,却也不急——他已将叛军重重围困,断其粮道,破城只是时间问题。

这期间,两浙路上上下下的官员们对他极尽逢迎,每日不是设宴就是送礼,将他伺候得舒舒服服。谁不知道童枢密是官家跟前的第一红人?若能讨得他欢心,仕途自然平步青云。童贯也乐得享受,每日宴饮不断,将战事暂且搁置下来。

这日傍晚,州府内照例摆开宴席。童贯高坐主位,面前摆着杭州进贡的鲈鱼脍,绍兴送来的陈年花雕,众官员轮番敬酒,席间觥筹交错,歌功颂德之声不绝于耳。

正热闹时,通判突然慌慌张张闯了进来,连礼数都顾不上了:“枢密大人,京城来了天使!”

满座皆惊。童贯手中酒杯一顿。

他立即起身离席,快步走向院中。

只见一个年轻中官正在檐下等候,见他出来连忙行礼,恭敬地递上圣旨。

童贯展开一看,眉头顿时紧锁起来。

这封圣旨措辞严厉,命他速平浙东之乱,即刻返京复命。末尾“不得有误”四个大字,看得他心头一颤。

见官家已下严旨,童贯心知此事再耽搁不得,当即星夜兼程赶赴睦州府,决意要在旬日之内剿灭方腊叛军。

看完军报后,他详细询问了一下当前形势,根据军中粮官推算,叛军粮草最多只能支撑月余。

童贯听罢,心中稍安,却又想起官家急诏,便对众将道:“朝廷已有严令,命我等速平浙东之乱。如今方腊已是强弩之末,若能早日擒获,我等也好班师回朝。”

手下裨将面露迟疑:“眼下正值正月,将士们难免懈怠。叛军已是瓮中之鳖,何必急于一时?末将不解,官家为何突然催促?”

童贯冷笑一声,眼中闪过阴鸷之色:“官家圣明,必是朝中有人从中作梗。”作为赵佶最宠信的宦官,他自然清楚梁师成一直对自己虎视眈眈。此次急诏,多半与此人脱不了干系。

其实童贯自己也有隐忧。离京日久,朝中局势变幻莫测。蔡京既已失势,朝中无人替自己说话,若让梁师成趁机得宠,自己在朝中的地位恐将不保。

正当众人商议进兵之策时,睦州刺史仓皇来报:“大人!方腊......方腊他......”

众将闻言霍然起身:“莫非叛军来犯?”

童贯却抚掌大笑:“来得正好!省得我军劳动!”

刺史连连摆手:“非也非也!方腊单骑来降,此刻正在城外!”

几人顿时愣住了。

童贯疾步登上城楼,果然看到方腊只穿着一件单衣,独自立于凛冽寒风中,高呼愿降。

有人怀疑有诈,低声问道:“这方腊后面会不会就跟着伏兵?若开城门,叛军趁机来攻......”

裨将摇头不以为然:“大军陈兵在此,小股伏兵又有何惧?”

童贯倒觉得那人说得有理,当即派遣一队精骑四处查探。片刻后探马回报,方圆十里内没发现伏兵的踪迹。

童贯大喜。

看来这是老天都在帮自己啊!

他立刻派人将方腊押解进城。

“方腊!你聚众造反,祸乱浙东,可知罪否?”

将方腊关到睦州府衙的监狱里后,童贯怒声问道。

方腊双手镣铐加身,闻言立即跪伏在地,声泪俱下:“大人明鉴!小人实在冤枉啊!小人本是个安分守己的漆匠,与舍妹靠卖漆器糊口。后来攒了些银钱,盖了座庄子。舍妹心善,见流民可怜便收留了些,谁知人越聚越多......若是早知道是童大人的天兵,借小人十个胆子也不敢造次啊!”

这番说辞是芸娘精心设计的,既将罪责推得一干二净,又将童贯捧得高高在上。方腊演得情真意切,涕泪横流,倒真显出几分委屈模样。

一旁的裨将见状,趁机进言:“大人,官家既催得急,此人言辞恳切,不如顺势招安?一来可震慑其他叛军,彰显朝廷宽大;二来此人确有些才干,若能收归麾下,日后立功,也是大人慧眼识珠的美事。”

这裨将实则早与方腊兄妹暗通款曲。自战事初起,方百花便暗中重金贿赂,使得官军屡屡贻误战机,导致战事拖延至今。此刻见方腊投降,虽不知为何,但仍然为其开脱了两句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