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列车员见小姑娘说话十分有礼貌,加上又买了她不少的货,心情高兴之下倒也知无不言。
苏丽珍这才了解到,像这位阿姨这种在火车上卖食品的售货员和餐车上的工作人员一样,都归铁路客运段管理。
他们大多数都是正式员工,只有很少一部分才是临时工。
售货员们平时在车上卖的货都是客运段采购部门统一采购,价格也由上面制定,他们只负责售卖。
以列车每次往返的行程为一个销售周期,每次拿多少货,卖掉多少,剩余多少,以及这一路上的损耗,只要把钱和账目理清楚就行,基本上没什么难度。
所有销售人员每个月都有销售任务,但是这个任务指标定得非常低,基本上所有人都能完成。
他们的工资形式是基本工资加奖金。奖金根据销售任务来定,只是多卖也并不多得。
也就是说,只要你能按时完成任务,就可以拿到当月的奖金。但指望多卖货,然后多拿提成或奖金,这个情况是不存在的。
而且在火车上卖东西也不是那么好卖的。
车上最常卖的就是食品类商品,可如今大多数人还处在刚刚解决温饱的状态,日子过得紧巴,吃东西是为了填饱肚子,不是为了享受。
更别说火车上的东西有相当一部分溢价,让原本有能力负担这笔开销的人也会下意识觉得不划算,认为这种行为是当“冤大头”。
按照这位售货员阿姨的说法,总体来说,卧铺车厢要比硬座车厢好卖。但是硬座车厢毕竟乘客基数大,例如香烟、啤酒这些畅销品就卖得很快。
苏丽珍一边暗暗记下这些信息,一边随意地从铁皮车里挑拣东西,不知不觉就拿了一大堆,这架势把旁边谢芳芳都给吓住了。
她倒不是心疼钱,只是觉得火车上的东西大多不怎么好吃,跟苏妈妈的手艺相比,那就是天壤之别。她虽然爱吃,但也不是来者不拒。
她本来是想提醒苏丽珍一声,可是看她和这售货员阿姨有问有答的,又怕耽误她的事,所以只能一声不吭地杵在旁边当背景板。
苏丽珍也觉得想了解的东西都差不多了,这才让这位售货员给她结账。
不算不知道,苏丽珍这堆东西直接花了小十块钱。
她从自己口袋里找出一张大团结递给对方,等对方找零的工夫,又问了最后一个问题:“阿姨,那您觉得什么样的食品在车上最好卖?”
售货员一边动作娴熟地给她找钱,一边顺口答道:“要说吃的嘛,除了啤酒外,那肯定是花生瓜子这些禁得住吃又便宜的……再有就是咱东北这边的特产了。”
她朝着苏丽珍手里的东西努努嘴:“就比如小姑娘你手里那两包糖和点心,不少外地人就很喜欢。有来这头出差或者办事比较急的,没时间买特产,回去的时候赶上了就会买一些。”
“咱们这车上的东西虽说贵了些,但是质量可都老好了,谁买都能放心吃。”
苏丽珍笑着应和了一声,再次跟这位阿姨道了谢,之后就目送她推着小车往软卧车厢去了。
谢芳芳这时候终于忍不住凑上前,好奇地问道:“珍珍,你打听这些做什么?你是不是想介绍什么人进铁路上班,所以提前摸摸情况?”
苏丽珍摇头:“不是,我只是偶然想到一条路子。”
她顿了顿,又补充道:“是关于我们公司产品的。”
谢芳芳十分聪明,很快就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:“哦,我明白了,你想把你们公司的东西也拿到火车上卖!”
苏丽珍朝她一笑:“对,我确实有这个想法。”
她也没多说什么,主要是这会儿脑子里很多想法,她也需要先理一理。
等和谢芳芳回到自己的卧铺间,把手里的东西交给苏小麦,让她带着谢芳芳和芽芽喜欢什么就吃什么,苏丽珍自己则找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和钢笔,坐到了卧铺间外面临窗的单人座位上开始埋头拟写计划。
根据那位售货员阿姨的说法,火车上比较畅销的食品大致分两类:第一类是价格相对低廉,且顶饱和耐吃至少要占一项的商品;第二类就是地方特色食品。
苏丽珍想到自家的卤味产品刚好能覆盖这两类。比如平价的豆制品、花生、蛋类和鸡鸭下货;而其他大荤类卤味和熏味可以做为地方特色食品,无论是自己品尝、还是拿来送人都行得通。
确定了产品,之后是销售渠道,这件事肯定要第一时间跟凤城市铁路客运段的工作人员联系。
苏丽珍有极大把握认定对方不会拒绝这件事。
只是她估计让对方像百货公司那样,答应他们设置单独的货柜、允许他们公司给予铁路销售人员相应的提成补贴用以激励销售,以及让出定价权这些条件,应该是都不成的。
毕竟铁路部门不像百货公司,后者本质上就是专门通过售卖各种商品盈利的单位,只要能保证让他们货架上的东西卖得好、卖得快,适当退步也无可厚非。
但铁路部门不一样,人家的本职工作是铁路运输相关,在火车和车站内卖货只是一种简单的盈利手段。如果苏丽珍搞不清这些,跟人家大谈特谈之前那些要求,人家说不好会觉得麻烦。
就说像给销售员提成这样的事,一旦没有客运段的上级部门配合监管,光靠他们自己,那步骤就繁琐了。
毕竟她总不能再单独雇人每天给这些南来北往的售货员们核账吧!
而且就算是雇了人也不见得服众,到时候再叫什么人觉得有机可乘,那才是坏了事呢。
所以客运段这块肯定绕不过去。
那么问题就又回来了,火车上卖的东西那么多,人家客运段凭什么要为了让你家的产品卖得好,就多承担工作量去配合你呢?
加上条条框框涉及太多,人家难免生出她事多谱大的感觉,说不定最后就懒得搭理了。
所以,想要这个销售渠道,苏丽珍就不能采取之前跟百货公司一样的策略。甚至因为对方的本职不是销售单位,但市场前景却远超四家百货公司这一点,还要尽量放低姿态。
另外,火车做为当下第一大交通运输工具,庞大的运量也让它成为了一个天然的宣传平台。
在列车及站台、站点上销售她家的产品,如果运作得当,无疑会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这个品牌。
顾客第一次不买没关系,只要能记住“珍珍”这个牌子就好。一次、两次之后,说不定哪天再碰到就会想买来尝一尝,或者偶尔跟亲戚朋友提一嘴,这就相当于是把他们的声名推广到更远的地方去了。
而那些更远的地方自然都是他们的潜在市场。
只是具体要怎么做呢?
苏丽珍下意识咬起了笔头。
当初摆摊刚卖卤味的时候,她用的是请人免费试吃的办法。
后来开店、开公司,前者她主要是利用会员制度宣传加提前绑定顾客;开公司则更多通过各种报刊、杂志和电台打广告,利用媒体进行宣传造势。
说实在的,这些手段在市场经济还没有形成的当下,虽然称得上有新意,能轻易引发轰动的效果,但在未来却都是些老套手法。
苏丽珍现在能用这些方法,但等以后随着跟风模仿的人多了,“一招鲜”的“鲜”就要大打折扣,到时候任谁也没法“吃遍天”了。
所以她时常会有种紧迫感,尤其是随着手上的产业越来越大,她偶尔也会担心由于自己力有不逮而导致什么疏漏或损失。
想到这里,她下意识抿紧了嘴唇。
每到这种时候,她就格外庆幸这三年哪怕再怎么辛苦,也从没放松过学习。所以现在能考上理想的大学,争取到更好的学习机会去提升自己。
只有她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,她的重生优势早晚会用尽,抄别人的作业能撑得起一时,却不能撑一辈子。
所以还是那句老话:“打铁还需自身硬”。
苏丽珍收摄心神,继续思考之前的问题。
从前的那些营销方法现阶段还是很管用的,只是放在火车上,未必适用。
首先,她不准备一上来就搞试吃。因为乘客基数太大,而且销售员也不见得愿意承担这些额外工作。还有一点,就是销售员们本身没有相应的监管,这个试吃方案是否能好好推广下去就很难说。
苏丽珍抬头打量这节干净整洁的软卧车厢,触目可及没看到一张宣传广告。
苏丽珍不知道是不是铁路部门不允许这样做。
不过回去应该可以试着争取一下。制作一批“珍珍”产品的海报,张贴在车厢内或者车站、月台上一些不会干扰旅客乘车的位置。
她又想起之前那个销售员阿姨,或许也可以贴在那些专门用来卖货的小铁皮车上……
苏丽珍边想、边写,不知不觉就写了半下午。
正当她觉得有些疲乏,站起来准备活动活动时,一抬头,目光就不期然与站在卧铺间门口的沈瑞碰了个正着。
后者朝她温和一笑。
苏丽珍也露出一个浅浅的笑容,看见对方手里的水杯,便主动打起招呼:“沈大哥是要去打水吗?”
沈瑞笑着点头,刚要开口,两人就听见他身后的卧铺间内响起苏卫华的声音:“老张大哥,咱晚上一起吃吧。我家带了不少卤味和葱油饼,味道还成,你应该也吃得来。”
苏丽珍知道,这位老张大哥就是和苏卫华、沈瑞一个卧铺的那位老熟客。
面对苏卫华的邀请,老张大哥显然有些不好意思:“这不用了吧!你们人也不少,我就不给你们添麻烦了,待会儿我随便到餐车吃一口就行。”
苏卫华十分热情道:“不麻烦,我们这次可足足带了一大包吃的,管够。再说,你看这儿,先头我大闺女还送来两包方便面。这玩意儿泡上以后,那个汤挺好喝。咱们晚上有肉、有菜、有饼,再加上这个汤,正好凑个齐整!”
“等一会儿到点了,我就把方便面泡上,咱仨一起边吃边唠,多自在!”
老张大哥便也痛快道:“那行,我今天就厚脸皮蹭苏兄弟一把了!”
苏卫华笑道:“这算啥蹭!要说蹭,也是我蹭你的,你看你花钱买的书,自己一眼没看,尽叫我看了!”
那位老张大哥就说道:“一本故事书而已,苏兄弟你喜欢就尽管拿去看。我就是之前等车闲得无聊,所以在车站书报亭随便买了一本打发时间,先头就翻得差不多了。”
苏丽珍的关注点一下就停留在“书”“打发时间”这样的字眼,脑子里忽然灵光一闪,萌生出一个想法。
旅途漫漫,有很多顾客选择看书打发时间。
但是苏丽珍留意到,与食品不同,现在火车上并没有售卖报刊、书籍,顾客一般也只能在车站的候车室内买到少量书刊。
苏丽珍分析,造成这个原因应该是书籍本身价格不菲,且有一定重量,不利搬运;同时,相比食物和水,书籍的受众明显更少,导致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。
而期刊、报纸之类虽然价格便宜,份量轻盈,且受众也相对更广,但本身却有一定时效性。一列长途火车一来一回短则三、四天,长的甚至有半个月,没谁愿意花大价钱买一份过期的报纸和杂志。
而时间和位置都稳定的火车站候车室则能很好地避免这个问题,所以才会有一些期刊、报纸出售。
苏丽珍觉得这里就存在了一个非常好的利用空间,比如:她可以找人制作一批“珍珍”的宣传手册,投放到火车上,免费供旅客们翻阅。
手册内容肯定以她自家的产品为主,也可以加上几种东北特色食品,空档处再印一点传统小故事。手册整本页数控制在五到六页左右,没必要太多,但也不能太单薄。
同时为了避免被当成废品或清洁工具,手册制作上不能显得太廉价,最好要看上去有一点档次。这样即使被谁故意揣回家,至少也会因为其精美程度而延长保留期限,不至于第一时间沦落到当厕纸的地步,也算达到她要求的宣传效果。
这事,苏丽珍可一点没夸张。要知道她上学的时候,同学们平时的练习本在正反面都写满后,也都要一张不落地带回家,让家长们拿去当厕纸。
当然,为了节约成本,苏丽珍还是希望自家产品的宣传手册能尽量长时间地留在火车上。
所以,这些手册的放置主要还是以卧铺和餐车为主,硬座车厢只保证每节车厢有个三、四本即可。
这不是苏丽珍势利眼,而是以火车上食品的溢价规律来看,她家主打产品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