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秦同学?”女孩又喊了一声。
秦澈有些恍神:“师……师姐?”
眼前女孩身着校服,看样子年龄与自己相若,但眼神平和淡泊,不像是高一学生。
女孩微笑,整个世界都温暖起来。
“我们同一期加入义工组织,就是同届生,叫我陈曦和就行了。”她扬了扬手中的注册登记表。
秦澈竟有些腼腆:“我叫……秦澈。”
陈曦和是京安实验中学的学生,跟秦澈同年,今年高二。
京安实验中学跟京安一中不相伯仲,是京安市的另一间中学巨头,两间学校的距离也不算很远,不过三十多分钟地铁路程。
似乎是因为相若的学校背景,两人的交流显得非常顺畅,彼此竟没有初认识的生疏感。
后面的填写变得顺利,因为秦澈发现监护人后面有一行括号小字:未满十六岁需填写。秦澈如释重负,有一种终于真正长大了的感觉。
提交完表,两人又聊了一会儿,之后在门口与陈曦和挥手告别,秦澈才发现,自己的心绪不知何时竟已平静了下来。
……
秋风清劲地吹着,开始变得比前几天更凉了。
傍晚时分,又淅淅沥沥下了一场小雨,更显得清冷。
林德馨心里有些失落。
她原本信心满满,自信能在推理测评定级上赢回一局,好让秦澈对她另眼相看,然而……
“一分的差距,就是惨败!”
令人恼火的是,那个家伙还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。特别是,当他故意说出那句话,她便再也控制不住地冲动起来。
后面的事态发展,完全失控,几乎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。
她到现在也想不明白,为什么当时自己脑海中会突然冒出“一山不容二虎”的觉悟。
林德馨现在满腔懊恼无处发泄,只想骂人。
“我只是随便说说而已,明明就不是那个意思,他怎么就这么决绝地答应了呢,怎么会有这么笨的家伙!”
笨蛋!!
冷静下来,林德馨终于发现自己心态有些失衡了。
从前的自己做事总是从容不迫,但自从遇到秦澈,自己就变得情绪不稳起来。
现在,这个无赖家伙就成了她的一个心结。
她知道,若不跨过这个心结,至少在推理方面她将裹足不前。
电话响。
竟是林德承打来的电话!
简直是破天荒的事,因为林德承在学校从来不会主动给自己打电话的,更不用说开学才没几天。
电话那头,传来慵懒的声音,以及只听声音就可以想象出的,他那副慵懒的表情。
“什么事?”林德馨心情不好,语气硬邦邦。
“在推理社过得怎样……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?”
先问的推理社,林德承的话实在有些古怪。
“林德承,你到底想问什么,直说。”
“哈哈,没什么,就是想问问你高中生活过得怎样?”林德承敷衍道。
林德承打哈哈式的应付,自然骗不了林德馨,他第一句问的是“在推理社过得怎样”,如此明确的目标,掩饰不过是此地无银。
或许,他其实是故意为之?
林德馨知道,不放点诱饵他是不会上钩的,便说道:“那家伙推理能力还不错。”
她只是在猜测、试探林德承。
“你输给他了是不是?”林德承立即回应,连声音里的慵懒都散去三分。
他的直觉总是准得惊人!
“果然!”
强者永远只会关注另一个强者,因为那才是真正的对手。
林德馨突然有点不想说话。
今天不但天气寒冷,每个人说的话也很冰冷。
“看来这家伙还是有点能耐啊。”林德承自顾自说着。
“好吧……”林德馨不想再兜圈子,“我和他约了个对赌局,京安一中六大谜案之一,谁输了就退出推理社!”
她这话说得很慷慨激昂,似是对林德承宣告,更像是自己的一种立誓与鼓劲,再次坚定自己勇往直前的信心。
“哦?六大谜案之一?”林德承像是很感兴趣的样子,“跟我说说,是什么谜案?”
“就不告诉你,我要自己解决!”
“可别到时输了找我哭鼻子。”林德承哂笑。
“你就对我这么没信心?”
“呃……我只是在想,你们两个小朋友,到时要怎么收场?”
……
秦澈是从搜集基础信息开始的。
所谓“京安一中六大谜案”,是由历届推理社进行评定累积撰写,在学生们之间流传,属于非官方性质,没有学校官方背书。
学校对此也并没有公开表示反对,或发出异议之类的,保持一种相对模糊的态度,大概是“默认存在但不鼓励”。
京安一中六大谜案之一的“高考奇迹案”,是最近才产生的,发生在秦澈进入学校的前一年。
在学校正规资料中,能找到的代表官方信息:
“高三(6)班,潘小婷,女,高考成绩全省第七。”
推理社独有自己的资料,能找到更多信息,包括不会出现在学校资料的信息和一些小道消息、传闻等,代表民间信息:
“高三(6)班,潘小婷,女,家里父母经营房地产公司,上市多年,高中靠父母捐款进入京安一中,平时成绩中下。
根据估分,大概上一本都有些困难,结果高考时一飞冲天,考到全省第七。
此事件无解,后被推理社推荐为京安一中六大谜案之一:高考奇迹案!”
档案中附有她的照片,身高一米六五左右,亭亭玉立,细看五官清秀,应该是模样挺周正的女孩子。
后面零零碎碎记录了一些她生活喜好,平时的成绩等,总体而言平平淡淡,没有任何出彩的闪光点。
推理社之所以将其列为六大谜案之一,是因为这件事发生得太过匪夷所思。
推理社里有不少老社员,当初这件事传得异常疯狂,他们都亲身经历了这件事的洗礼,记忆犹新。
“记得当时,这个全省第七名属于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的练成模式,弄得当时各路媒体都不会写稿了。”
“是啊,凑巧师姐一家子在国外旅游,人都找不到。高考放榜之日还这么悠闲,也是够淡定的。”
“哈哈,那些小编们找不到人,便跑到学校问老师,老师们还一头雾水呢!于是他们又跑到校园,逮谁问谁,弄得到处鸡飞狗跳……”
“这事当时闹得沸沸扬扬,先不说怎么破解,有件事我一直在心里想不通……以师姐的智商,恐怕去到华联大也读不下去吧?”
旁边立刻有人笑了:“你不知道当地学生400分就能上华联大的吗?咱们师姐已经比他们强多了。”
郭芳雪高三,高考已目光可及,显然比其他人更了解详情:“净瞎说,当地考生也要650多才能考上的,不过他们考的是代京卷,相当于咱们这全国卷不到600分的样子。”
“不到600上华联大?在咱们省,这分数得排到地下室去了吧!”
“哈哈……”
大家都笑起来,充满调侃的意味,只是笑声中多少带点无奈。
秦澈很理解这些师兄师姐们,毕竟,在这个社会,普通人通过努力就可以公平竞争的机会并不多,尤其是像高考这种能够决定终生的机会。
毕业后步入社会,现实更是残酷得让人窒息,多少中年人靠着青春年月里留下的那点美好回忆苟延残喘。
秦澈说道:“何止呢,我隔壁的是725,华联大直接给拒绝了!”
众人大吃了一惊:“怎么会?这可是几乎绝顶的高分了!”
“他们说门牌号不是录取的标准!”秦澈慢悠悠说道。
“哈哈……哈哈……”
众人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,这回他们算是真正的开怀大笑。
……
初步收集到一些资料后,秦澈简单归纳总结了一下,第一个凭直觉的想法就是:替考!
现在的新闻报道中,高考后冒名顶替上大学、志愿被他人篡改的事件常有发生,发生高考替考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而替考中,最容易实现又不容易被发现的做法,是双胞胎替考。
可以从一开始便有计划地安排在不同地方上学,高考时成绩好的帮成绩差的替考,成绩差的先上大学,成绩好的复读一年,第二年照样考上好学校。
“潘小婷是双胞胎吗?”秦澈问。
“你也觉得是替考,对吧?”社员们纷纷附和,大有英雄所见略同的感慨。
郭芳雪有些惊诧,秦澈只不过才收集了部分信息,立马就做出最合理的推测,并且将最佳选项的关键提了出来。
“然而并不是,潘小婷是独生女。”她摇头,一脸遗憾,“我们一开始就认定这是毫无疑问的替考,可惜我们无论从哪方面进行查验,都没找到突破口,最终只得放弃。”
秦澈点点头,他一早料到事情不会那么简单,这个回答在他的预想之中。
既然不是双胞胎替考,换而言之,那很大可能是找他人替考了。
……
回到家后,秦澈就着这个猜测,在网络上进行了搜索,结果一无所获。
其实他本就没抱多大希望,因为替考这种事,就算学校考虑自身声誉不作追究,“全省第七”如此引人注目,肯定会有别有用心的人会仔细查证。
到现在为止,却并没有人能在这方面挑出刺来,潘小婷仍安平无事。
这着实是令人费解的地方。
秦澈坚信自己的第一感觉,如此不合常理的因果,必定有令人无法轻易看透的诡异,即便是再隐秘,也总是草蛇灰线有迹可循。
但是,当秦澈看到那张照片,不禁对自己的想法产生了一丝怀疑。
照片中,潘小婷剪着极个性的铲青波波头,两边耳朵露出,耳朵上两颗耳钉闪亮夺目,很有些社会人模样,跟平常印象中那些高考牛人形象有天壤之别。
如此标新立异的造型,想要替考,确实有相当高的难度。
秦澈不禁陷入沉思:“难道,潘小婷真的是凭自己实力考取到的全省第七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