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次重逢,心境已大不相同。
第一次,秦澈心烦意乱,陈羲和面带笑容走来。
第二次,不经意地相遇,秦澈沉心静气,陈羲和还是面带笑容走来。
她仿佛是这世间的一股清流,永远保持着那份淡定与从容。
义工组织一行十几个人,秦澈和陈曦和是年龄最小的两个,故常常被放到一起。
陈曦和天生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亲和力,十几个义工,福利院小孩偏偏喜欢跟陈曦和玩,福利院的专职护工,也无一例外喜欢陈曦和。
午饭后,安抚好孩子们入睡,秦澈和陈曦和在院内花园散步。
花园中间有亭子,亭子里有石桌,四周灌木点缀,环境幽静。
“围棋?”
石桌上刻着棋盘,两边放着石盒。刚踏入亭子,秦澈忍不住脱口而出。
秦澈真心喜欢围棋,但因某些顾虑,已很久没碰过棋盘。没想到在这福利院的凉亭里,竟能看到。
陈羲和微微一笑。
她知道,喜欢围棋的男孩,秉性都不会太差。
秦澈学围棋并非从小开始,而是随父母去美国后,因父母忙碌,无暇顾及,便给他报了兴趣班,其中就有围棋。
围棋老师都盛赞他有天赋,逻辑思维缜密,棋风有大将之气。
现在,陈曦和也认同这一点。
秦澈落子,展现出稳健的大局观,实力不俗。
棋中行云流水,大开大合,兼具勇谋,虽有时血气方刚孤军冒进,但始终掌握局势。
两人棋逢对手,心中满是喜悦。
陈曦和自小便学习围棋,天赋加刻苦练习,她在同龄人中少有对手,十手内就能估摸出对方实力。
然而,棋到中盘,陈羲和眼中却闪过一丝疑惑。
世人皆说,棋如人生,人生如棋。
棋,往往能映照出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,那是用语言难以表达的。
眼前这个大男孩,眼神清澈而坚定,下棋时落子果断,面对挫折也能坚韧不拔。
但她很不解,秦澈身上似乎有太多羁绊,他总是在重要转折处犹豫。
陈曦和下意识地放慢了下棋节奏,想要更仔细地观察。
棋盘上,棋子黑白分明,又彼此交错,她眼中的温柔渐渐化为怜悯。
她看到一个孤独的背影,在泥泞小路中艰难前行,双脚沾满泥泞,不知走了多远。
他不知从何处而来,又要去向何方?
他的背脊挺得笔直,似乎要一直这样不知疲倦地走下去。
“这个外表坚强的大男孩,内心深处究竟隐藏了多少孤寂和悲伤!”
每一个下棋的人都渴望胜利,但这一次,陈曦和却不想赢。
她甚至开始对围棋有些微词,因为围棋的世界里,只有输赢,极少有和棋的结果。
……
收了棋,陈曦和柔声道:“累吗?”
秦澈愣了一下,整个上午,跟精力旺盛又需要帮助的小孩子们相比,他显得手忙脚乱,但总算能应付过去,这种累只不过是因为生疏而产生的情绪焦虑。
“还好,除了一开始有些不适应。”
陈曦和的声音越发温柔:“我很小的时候,爸爸教我学围棋,是从让子开始的,我总是执白子,便自然地喜欢白子,喜欢它晶莹剔透,喜欢它冰清玉洁。
后来,用猜先决定先手,不可避免会执黑子,我才发现,黑色深邃神秘充满力量,便也喜欢上了黑子。
你看,黑白本无对错,摆上棋盘便势成水火,但收了棋,又各自相安无事。它们不会多一分烦恼,不会多一分仇恨。
作为对弈者,我只需享受在棋盘上每一分精彩,又何必在棋盘下多添一分无谓的烦恼呢。”
秦澈从她第一句话就听出异样。
陈羲和的每一句话,都似有所指。她的双眸如湖水,晶莹剔透又深邃。
秦澈内心也如平静湖面被柔风拂过,泛起层层涟漪。
……
回到家,秦澈煎了一份牛扒做晚餐。
盘中牛肉被一块一块切割分离,像极了推理过程。
切牛扒时,人总会依循肉的肌理纹路;推理游戏里,也总是由易入难、抽丝剥茧。
潘小婷高考奇迹案,秦澈初步推理的结论是“替考”。
这仅是最有可能的推测,尚属未经证实的假设。
关键在于如何求证。
提到替考,人们第一个想到的,就是往届毕业生替考,因为这是最稳妥、最有把握的做法。
高考成绩一发布,众多媒体便蜂拥而至,争相报道各省市高考前十乃至前二十的学霸,其所在学校、姓名、成绩、外形外貌等信息一目了然。
“有心之人”要在其中寻找目标便可有的放矢。
往届毕业生又分为比潘小婷早毕业一年、毕业两年……
从概率上来看,当然是毕业一年的最有可能,他们毕业的时间最短,较其他届更接近高考时的状态。
但秦澈知道事情不会那么简单。
这个高考成绩的差异如此直白,可以说是简单粗暴甚至露骨,几乎到了所有人都觉得匪夷所思的程度。
然而,到目前为止,还没有人能证实这是作弊。
这正是秦澈觉得诡异的地方。
会不会因为所有人都按惯性思维思考,结果反而误入“歧途”?
毕业两年的有没有可能?甚至毕业三年的……
或者,是高二的学生?即潘小婷高三时,当时还在读高二的学生。
秦澈重新整理了一下思路。
先论高二生替考的可能性。
高二生参加高考,考取全省第七,这种实力估计在全国都是凤毛麟角,多少年才出现一个,必然是时时刻刻有无数聚光灯照在身上。
如果潘家真的通过运作,在高二找到一个有如此实力的人,也根本无处可藏,恐怕一早就被发现了。
然后论毕业两年、三年的毕业生。
理论上,也有可能。
但以高考全省第七为前提,这两者的概率也显得极微小。
以上两种的可能性,虽然还不能完全排除,但无疑,毕业一年的学生替考的概率是最大的。
分析的结果,又回到老路,萧规曹随,还是得从最大概率的群体着手。
即:比潘小婷早毕业一年的,现在是大三学生!
每年考进华联大的学子有近4千人,就算按男女比例对半算,女生也有2千人左右,如此大的数量,加上每个学生又来自不同的地方,没办法一一甄别。
但想要考全省排名第七,对应的实力至少也是全省前十才有可能。
而且潘小婷所在省是高考大省,每年高考人数超百万,竞争激烈残酷,能与之匹敌的省份就没几个。
其他较弱的省就算是排名第一的成绩,拿到这个省来估计也要排到二十开外了。
全国各省高考排名前十的考生资料,在网上很容易找到。
秦澈将那几个高考大省排名前十的考生资料收集起来,一一筛查。
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穷举法,在其他资料不够充分时,最原始但最不具技巧的一种方法。
将人数统计起来,有近五十名,其中女生占近四成,有二十名左右。
首先是外形,对于替考作弊者,从心理学角度来说,肯定不想在任何地方引起异样关注,身高、体型肯定是越相近越好。
几十个人当中,外形与潘小婷相近的其实没几个,考虑到监考老师核对时只对照头像,他们不是火眼金睛,不可能观察得如此细致入微。所以只要有几分轮廓相似,秦澈就都给算上,也只有那么两三个。
而最直观的比对,当然就是外貌。
替考者固然可以按潘小婷造型,照葫芦画瓢剪个铲青波波头,再打上耳钉,外貌却无法改变。
就外貌而言,潘小婷属于很漂亮的那种,虽不及林德馨,却也惊艳动人、令人过目不忘。
这本是极大的优点,但在替考方面,却变成了缺点,一张漂亮到让人记忆深刻的脸蛋,无疑会增加替考操作的难度。
秦澈不知该庆幸还是倒霉,潘小婷出众的外貌虽能让他清晰排除干扰,却也无情地断绝了任何一丝模糊的希望。
结果可想而知,没有一个符合的。
为稳妥起见,秦澈把这几个大省高考前二十名的考生都纳入进来。
同样毫无所获。
继续扩大范围,将全国所有省份的前二十都搜集过来。
毫无意外,全军覆没!
这个结果,秦澈在按大概率比对筛选之初便有所预料。毕竟一年多来无人提出问题,若他仅凭随意的网上搜集比对就能破案,反倒奇怪了。
看来,此谜案难以通过常规途径轻易破解。
秦澈再次陷入沉思,他甚至有些怀疑:“难道,‘替考’这个方向也是错的?”
……
张鹏和秦澈聊起社团的事,说到自己加入的篮球社,他极力怂恿秦澈加入篮球社,说以秦澈的灵活性、弹跳和反应能力,打篮球肯定很厉害。
张鹏:“加入什么推理社啊,高中课本已经够费脑,还要推理,那玩意听着就头疼!”
秦澈笑笑:“人若不思考,不就成了你这样,头脑简单、四肢发达的大猩猩?”
“你懂个屁,篮球才是男人的生命!”张鹏瞪秦澈一眼,并不生气,摆出四十五度角仰望星空的姿势,故作深沉道:“你知道洛杉矶凌晨四点的样子吗?”
想必每个喜欢篮球的人都听过这句话,秦澈自然也不例外。他以前在美国时,就看过科比的现场比赛。
最令人印象深刻的,当属科比的告别仪式以及他在仪式上说的那句话:“What can I say?Mamba out!”(我还能说什么?曼巴谢幕了!)
放下话筒,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!
这是这个男人在退役时说的最后一句话,秦澈当时只有十岁,心潮澎湃间,看见旁边的大男孩在偷偷地擦着眼泪。
是啊,随着科比这一声“out”,他们的青春也都结束了。
就算世上再有第二个科比,他们也没有第二个青春去追了。
这是一件伤感的事,秦澈却很羡慕他们--那些可以和科比一起告别青春的年轻人。他们流下幸福的眼泪,宣告一个时代谢幕,但是他们没有任何遗憾,他们的青春因有科比同行而精彩!
秦澈也羡慕张鹏。
头脑简单又如何,凭直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,未尝不是一种幸福。
“凌晨四点,科比可不会像你这样睡懒觉!”秦澈笑。
张鹏装不下去了,憨笑着挠挠头:“明天,我们高一新生队与校篮球队对抗赛,你来观赛吧,我诚意邀请。”
“就上次校长提到的迎新赛?”
“对啊,让你见识一下什么叫真正的男人。”张鹏展示出肱二头肌,又劝起来,”你若回心转意想加入篮球队,我一定给你在篮球队找个好位置。”
“好啊!”秦澈很干脆答应。